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蟑螂的生態

德國蟑螂:
體長
個體最小(10~15mm) 
體色
淡黃褐色。
外形
前胸背板具黑帶,黑帶中央為一深色條紋。
雄雌外型比較
雌翅覆蓋整個腹部,雄翅短於腹長。
交配
成蟲羽化後3~5天即可交配。
卵鞘
雌蟲將卵鞘夾於尾端,直到孵化成幼蟲時,才脫離母體。
其他
分泌一種強力引誘劑:集合費洛蒙(aggregation pheromone)使該種蟑螂有群聚作用。
常見處
住宅、醫院、公共場所… 為分佈最廣之一種住家蟑螂。
棕色蟑螂:
體長
25~37mm
體色
棕色。
外形
胸背有輪狀黃紋較美洲蟑螂誨暗不明顯。
雄雌外型比較
雌、雄之翅發育良好。翅皆覆蓋腹末端,並可滑翔飛行。澳洲蟑螂、棕色蟑螂、美洲蟑螂外型相似,常混雜在一起。

全世界蟑螂有4,000種,較常見美洲蟑螂、德國蟑螂、澳洲蟑螂,壽命自半年到三年不等,它們通常晝伏夜出,懂得避人耳目,其所在之處包括廁所、溝渠、垃圾、壁縫均有,喜食澱粉、糖類、油質.......等物。因其惡劣之取食性,及其身體結構-刺毛和糞便,容易引發過敏及傳播霍亂、大腸菌、痲瘋、肝炎、沙門氏菌、威脅人類健康甚巨。藥劑防治方法:於蟑螂出沒之處(如牆角、廚櫃、床底、冰箱下、排水口、壁縫、門窗的邊框、餐廳及廚房等地方)噴灑蟑螂藥約成10公分寬的帶狀,以利蟑螂腹部觸及,或放置誘引餌劑或蟑螂屋誘殺,亦可於密閉空間使用鱷魚水蒸式殺蟲劑,配合鱷魚殺蟲劑噴灑於屋內天花板、牆角等隙縫及門窗出入口等夾縫處,滅蟑效果更佳。由於蟑螂卵鞘甚為堅固,其孵化期間一般環境衛生用藥均不能將其撲滅,故應於1~2週定期施藥,以發揮防治效果

蚊子的生態

蚊子
三斑家蚊:
生活史
(1)--->幼蟲(7~10)--->(2)--->成蟲。
孳生地
水田、水塘。
季節消長
終年均可發生,以七~八月為高峰。
食性
嗜食動物血,以家畜(馬、牛、豬)為主,亦吸食人血;通常在室外吸血較室內多,三斑家蚊喜於夜間叮咬吸血。
棲息所
野草,植物較多,室內較少。
產卵
雌蚊吸血後3~4天產卵,多產於夜間,午夜左右達高峰。
傳播方式
蚊蟲叮咬豬或鳥後再叮咬人時,將病原體傳入人體。
傳播疾病
日本腦炎。
潛伏期
4~14天。
症狀
發燒、頭痛、腦脊髓膜刺激、昏迷7~10天,嚴重者死亡。
熱帶家蚊:
生活史
(1~2)--->幼蟲(6~7)--->(2)--->成蟲。
孳生地
孳生於任何積水中,特別喜好高度有機質之活水。
季節消長
全年發生。
食性
高度的嗜吸人血種,整夜,不論室內、室外皆可吸血,午夜1~2點達高峰。
棲息所
熱帶、亞熱帶數量多,分佈廣。尤以開發中國家。
傳播方式
血絲蟲之孢子體經蚊叮之傷口進入皮膚,在人體內發育。
傳播疾病
血絲蟲病(象皮病)是一慢性病,病源為多細胞之絲蟲。
症狀
一再的發燒及淋巴管炎,病人下肢或陰囊腫大。(潛伏期約數月至一年)。
目前現況
在台灣,僅有斑氏血絲蟲病發生,集中於澎湖、金門、本島之西南部,目前以殺蟲劑噴灑及改善環境衛生為主。
埃及斑蚊:
生活史
(2)→幼蟲(5-6)→(1)→成蟲(30)→卵。
滋生地
人工容器之積水內,ex:瓷盆、瓶罐、廢輪胎、盤、缸、缽等。
食性
白天吸血,多在室內。
棲息所
室內:衣服、窗簾、傢俱、其他黑暗處所。
分佈
台灣中南部各縣市。
產卵
傍晚產卵,喜產於暗色之粗糙物表面,且常產於水邊緣或水面。雌蚊需吸血2-多次,卵使充分發育,吸血高峰在PM-4-5點,次高峰AM-9-10點。每年3-4月是高峰,8-10月次高峰。
傳播疾病
登革熱:病原為病毒,病徵開始前一天迄發病之第五天其病毒為最多,故可將病毒染給在來叮咬之病媒蚊。
出血登革熱
出血登革熱患者多為14歲以下,流行時期常與埃及斑蚊存再相關,與白線斑蚊無關 。
潛伏期症狀
.典型登革熱:潛伏期5-6天早期。發病起2天,全身倦怠發燒、頭痛、畏寒、背痛、盜汗、關節僵硬。中期:3-4天;發燒、手臉腫脹、皮膚出現紅疹。恢復期:5-7天;燒漸退、倦怠。
2.
出血型登革熱:出血型登革熱患者多為兒童,死亡率高,皮下出血及紫斑。眼、鼻、牙齦、內臟可能出血。
白線班蚊:
生活史
(3-4)→幼蟲(8)→(2)→成蟲(14)→卵。
孳生地
植物之積水中:竹筒、樹洞、葉之軸心。
食性
白天吸血,多在室外。
棲息所
室外,在孳生植物附近。
分佈
遍佈全省,較埃及斑蚊耐寒。
產卵
多在傍晚產卵,喜產於暗色之粗糙物表面,且常產於水邊緣或水面。雌蚊需吸血2-多次,卵使充分發育,一般妊娠蚊子在產過卵後再吸血。吸血高峰在PM-4-5點,次高峰AM-9-10點。每年3-4月是高峰,8-10月次高峰。
傳播疾病
登革熱:病原為病毒,聚集在蚊唾液內,叮咬約1星期後發病。
傳播方式
蚊叮咬登革熱患者後,病毒在蚊體內繁殖,蚊再叮咬其它的人。相關資料:
1.
埃及斑紋感染病毒後可不經潛伏增殖期傳給新宿主。
2.
人類為登革熱主要宿主。
潛伏期症狀
.典型登革熱:潛伏期5-6天早期。發病起2天,全身倦怠發燒、頭痛、畏寒、背痛、盜汗、關節僵硬。中期:3-4天;發燒、手臉腫脹、皮膚出現紅疹。恢復期:5-7天;燒漸退、倦怠。
2.
出血型登革熱:出血型登革熱患者多為兒童,死亡率高,皮下出血及紫斑。眼、鼻、牙齦、內臟可能出血。
瘧蚊:
生活史
 (2)-->幼蟲 (12)-->(2)-->成蟲 。
孳生地
水流緩慢之溪流、灌溉溝、梯田、淤水、石穴、淺土井。
食性
徹夜叮人,尤其是午夜時分。某類寄主存在時,即就近吸該寄主的血,如近牛欄,則吸牛血,近住宅則吸人血。
棲息所
住家種,白天喜棲室內,Ex:蚊帳內、懸掛衣物、床下、壁洞縫隙,尤其是牆壁的下垣。
季節消長
終年均可發生,有二高峰;較高10~11月,次高5~6月。
產卵
蚊吸血後3~5天產卵,大多產於午夜前。卵多產於水流緩之溪邊。
臺灣近況
1906~1911間,瘧疾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經化學藥劑之噴灑,目前本省已完全根治,但仍有微小瘧蚊之孳生,故因提高警覺,以免重新傳播。
傳播方式
帶有瘧原蟲之病患被 蚊叮咬後(瘧原蟲支配子體在蚊體內發育)蚊再叮咬 其他脊椎動物(瘧原蟲之孢子體隨蚊之唾液侵入脊椎動物寄主)。
症狀
紅血球因感染而溶解,進而凝結沉澱,致形成黑尿病(Black water fever),甚危險。 一般而言,初發性筆復發性瘧疾來得嚴重。

台灣地區約有130種蚊子,常見有「熱帶家蚊、三斑家蚊、微小瘧蚊、白線斑蚊、埃及斑蚊......等等。」蚊子屬於雙翅目的昆蟲,只有雌蚊才會吸血,其吸血的口器由六支口針組成,送唾液和吸血分別經過不同管道,唾液中的毒素會使皮膚紅腫發癢外,還會傳播病原體,如日本腦炎、血絲蟲病、登革熱、瘧疾,嚴重者可能因而致死。其防治之道:除保持環境整潔,經常清洗儲水容器,勿留有非必要的積水容器,使其無產卵環境。另外可於室外、門口、電梯間(即蚊蟲出入口),擺設蚊香以阻止蚊子飛入屋內,室內亦可同時使用蚊香、電蚊香、液體電蚊香或蚊水(噴霧殺蟲劑)或水蒸式殺蟲劑,達到驅滅蚊蟲目的。另外亦可使用具有定時開關功能的液體電蚊香器,預先干擾蚊蟲平衡,使其暈眩,暫時喪失攻擊能力,為防止其甦醒,請持續使用,如此便不必擔心蚊蟲的騷擾,享受美好的居家生活。尤其在夜晚釣魚、露營、賞月、烤肉亦可使用鱷魚蚊香或防蚊液,享受寧靜無蚊的良辰美景。

http://www.crocoil.com/article.php?id=54

107年度 5歲兒童免費上學(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