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蟑螂的生態

德國蟑螂:
體長
個體最小(10~15mm) 
體色
淡黃褐色。
外形
前胸背板具黑帶,黑帶中央為一深色條紋。
雄雌外型比較
雌翅覆蓋整個腹部,雄翅短於腹長。
交配
成蟲羽化後3~5天即可交配。
卵鞘
雌蟲將卵鞘夾於尾端,直到孵化成幼蟲時,才脫離母體。
其他
分泌一種強力引誘劑:集合費洛蒙(aggregation pheromone)使該種蟑螂有群聚作用。
常見處
住宅、醫院、公共場所… 為分佈最廣之一種住家蟑螂。
棕色蟑螂:
體長
25~37mm
體色
棕色。
外形
胸背有輪狀黃紋較美洲蟑螂誨暗不明顯。
雄雌外型比較
雌、雄之翅發育良好。翅皆覆蓋腹末端,並可滑翔飛行。澳洲蟑螂、棕色蟑螂、美洲蟑螂外型相似,常混雜在一起。

全世界蟑螂有4,000種,較常見美洲蟑螂、德國蟑螂、澳洲蟑螂,壽命自半年到三年不等,它們通常晝伏夜出,懂得避人耳目,其所在之處包括廁所、溝渠、垃圾、壁縫均有,喜食澱粉、糖類、油質.......等物。因其惡劣之取食性,及其身體結構-刺毛和糞便,容易引發過敏及傳播霍亂、大腸菌、痲瘋、肝炎、沙門氏菌、威脅人類健康甚巨。藥劑防治方法:於蟑螂出沒之處(如牆角、廚櫃、床底、冰箱下、排水口、壁縫、門窗的邊框、餐廳及廚房等地方)噴灑蟑螂藥約成10公分寬的帶狀,以利蟑螂腹部觸及,或放置誘引餌劑或蟑螂屋誘殺,亦可於密閉空間使用鱷魚水蒸式殺蟲劑,配合鱷魚殺蟲劑噴灑於屋內天花板、牆角等隙縫及門窗出入口等夾縫處,滅蟑效果更佳。由於蟑螂卵鞘甚為堅固,其孵化期間一般環境衛生用藥均不能將其撲滅,故應於1~2週定期施藥,以發揮防治效果

蚊子的生態

蚊子
三斑家蚊:
生活史
(1)--->幼蟲(7~10)--->(2)--->成蟲。
孳生地
水田、水塘。
季節消長
終年均可發生,以七~八月為高峰。
食性
嗜食動物血,以家畜(馬、牛、豬)為主,亦吸食人血;通常在室外吸血較室內多,三斑家蚊喜於夜間叮咬吸血。
棲息所
野草,植物較多,室內較少。
產卵
雌蚊吸血後3~4天產卵,多產於夜間,午夜左右達高峰。
傳播方式
蚊蟲叮咬豬或鳥後再叮咬人時,將病原體傳入人體。
傳播疾病
日本腦炎。
潛伏期
4~14天。
症狀
發燒、頭痛、腦脊髓膜刺激、昏迷7~10天,嚴重者死亡。
熱帶家蚊:
生活史
(1~2)--->幼蟲(6~7)--->(2)--->成蟲。
孳生地
孳生於任何積水中,特別喜好高度有機質之活水。
季節消長
全年發生。
食性
高度的嗜吸人血種,整夜,不論室內、室外皆可吸血,午夜1~2點達高峰。
棲息所
熱帶、亞熱帶數量多,分佈廣。尤以開發中國家。
傳播方式
血絲蟲之孢子體經蚊叮之傷口進入皮膚,在人體內發育。
傳播疾病
血絲蟲病(象皮病)是一慢性病,病源為多細胞之絲蟲。
症狀
一再的發燒及淋巴管炎,病人下肢或陰囊腫大。(潛伏期約數月至一年)。
目前現況
在台灣,僅有斑氏血絲蟲病發生,集中於澎湖、金門、本島之西南部,目前以殺蟲劑噴灑及改善環境衛生為主。
埃及斑蚊:
生活史
(2)→幼蟲(5-6)→(1)→成蟲(30)→卵。
滋生地
人工容器之積水內,ex:瓷盆、瓶罐、廢輪胎、盤、缸、缽等。
食性
白天吸血,多在室內。
棲息所
室內:衣服、窗簾、傢俱、其他黑暗處所。
分佈
台灣中南部各縣市。
產卵
傍晚產卵,喜產於暗色之粗糙物表面,且常產於水邊緣或水面。雌蚊需吸血2-多次,卵使充分發育,吸血高峰在PM-4-5點,次高峰AM-9-10點。每年3-4月是高峰,8-10月次高峰。
傳播疾病
登革熱:病原為病毒,病徵開始前一天迄發病之第五天其病毒為最多,故可將病毒染給在來叮咬之病媒蚊。
出血登革熱
出血登革熱患者多為14歲以下,流行時期常與埃及斑蚊存再相關,與白線斑蚊無關 。
潛伏期症狀
.典型登革熱:潛伏期5-6天早期。發病起2天,全身倦怠發燒、頭痛、畏寒、背痛、盜汗、關節僵硬。中期:3-4天;發燒、手臉腫脹、皮膚出現紅疹。恢復期:5-7天;燒漸退、倦怠。
2.
出血型登革熱:出血型登革熱患者多為兒童,死亡率高,皮下出血及紫斑。眼、鼻、牙齦、內臟可能出血。
白線班蚊:
生活史
(3-4)→幼蟲(8)→(2)→成蟲(14)→卵。
孳生地
植物之積水中:竹筒、樹洞、葉之軸心。
食性
白天吸血,多在室外。
棲息所
室外,在孳生植物附近。
分佈
遍佈全省,較埃及斑蚊耐寒。
產卵
多在傍晚產卵,喜產於暗色之粗糙物表面,且常產於水邊緣或水面。雌蚊需吸血2-多次,卵使充分發育,一般妊娠蚊子在產過卵後再吸血。吸血高峰在PM-4-5點,次高峰AM-9-10點。每年3-4月是高峰,8-10月次高峰。
傳播疾病
登革熱:病原為病毒,聚集在蚊唾液內,叮咬約1星期後發病。
傳播方式
蚊叮咬登革熱患者後,病毒在蚊體內繁殖,蚊再叮咬其它的人。相關資料:
1.
埃及斑紋感染病毒後可不經潛伏增殖期傳給新宿主。
2.
人類為登革熱主要宿主。
潛伏期症狀
.典型登革熱:潛伏期5-6天早期。發病起2天,全身倦怠發燒、頭痛、畏寒、背痛、盜汗、關節僵硬。中期:3-4天;發燒、手臉腫脹、皮膚出現紅疹。恢復期:5-7天;燒漸退、倦怠。
2.
出血型登革熱:出血型登革熱患者多為兒童,死亡率高,皮下出血及紫斑。眼、鼻、牙齦、內臟可能出血。
瘧蚊:
生活史
 (2)-->幼蟲 (12)-->(2)-->成蟲 。
孳生地
水流緩慢之溪流、灌溉溝、梯田、淤水、石穴、淺土井。
食性
徹夜叮人,尤其是午夜時分。某類寄主存在時,即就近吸該寄主的血,如近牛欄,則吸牛血,近住宅則吸人血。
棲息所
住家種,白天喜棲室內,Ex:蚊帳內、懸掛衣物、床下、壁洞縫隙,尤其是牆壁的下垣。
季節消長
終年均可發生,有二高峰;較高10~11月,次高5~6月。
產卵
蚊吸血後3~5天產卵,大多產於午夜前。卵多產於水流緩之溪邊。
臺灣近況
1906~1911間,瘧疾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經化學藥劑之噴灑,目前本省已完全根治,但仍有微小瘧蚊之孳生,故因提高警覺,以免重新傳播。
傳播方式
帶有瘧原蟲之病患被 蚊叮咬後(瘧原蟲支配子體在蚊體內發育)蚊再叮咬 其他脊椎動物(瘧原蟲之孢子體隨蚊之唾液侵入脊椎動物寄主)。
症狀
紅血球因感染而溶解,進而凝結沉澱,致形成黑尿病(Black water fever),甚危險。 一般而言,初發性筆復發性瘧疾來得嚴重。

台灣地區約有130種蚊子,常見有「熱帶家蚊、三斑家蚊、微小瘧蚊、白線斑蚊、埃及斑蚊......等等。」蚊子屬於雙翅目的昆蟲,只有雌蚊才會吸血,其吸血的口器由六支口針組成,送唾液和吸血分別經過不同管道,唾液中的毒素會使皮膚紅腫發癢外,還會傳播病原體,如日本腦炎、血絲蟲病、登革熱、瘧疾,嚴重者可能因而致死。其防治之道:除保持環境整潔,經常清洗儲水容器,勿留有非必要的積水容器,使其無產卵環境。另外可於室外、門口、電梯間(即蚊蟲出入口),擺設蚊香以阻止蚊子飛入屋內,室內亦可同時使用蚊香、電蚊香、液體電蚊香或蚊水(噴霧殺蟲劑)或水蒸式殺蟲劑,達到驅滅蚊蟲目的。另外亦可使用具有定時開關功能的液體電蚊香器,預先干擾蚊蟲平衡,使其暈眩,暫時喪失攻擊能力,為防止其甦醒,請持續使用,如此便不必擔心蚊蟲的騷擾,享受美好的居家生活。尤其在夜晚釣魚、露營、賞月、烤肉亦可使用鱷魚蚊香或防蚊液,享受寧靜無蚊的良辰美景。

http://www.crocoil.com/article.php?id=54

107年度 5歲兒童免費上學(補助)



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學畫

為什麼從3歲開始就要學畫畫?
https://kknews.cc/psychology/4vyrzo2.html
為什麼從3歲開始就要學畫畫?大衛美術教育給你最好的理由!
1、畫1小時畫獲得的東西,比看9小時獲得的東西還多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韋赫指出:「畫1小時畫獲得的東西,比看9小時獲得的東西還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心理學家有時候治療病人的時候要先讓病人畫幅畫的原因。
2、對右腦智力的開發很有益處
在兒童繪畫的時候,孩子無意間培養了對顏色、形狀、空間位置的判斷認知能力,這些對右腦智力的開發很有益處。
3、記憶力、想像力、觀察力全面促進
從簡單塗鴉開始,孩子就在不斷創新,從最開始運動軌跡的線條到有意義的形狀,再到顏色,再到內容,創造力可以無限發揮。從大量的兒童繪畫作品和兒童繪畫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繪畫是一種加強記憶力,促進孩子觀察力,培養孩子想像力的過程。它是由微妙精細的觀察能力、形象的思維能力、高效的記憶力、創造的想像力,再加上手的協調運動和豐富的表達能力組成的。這些能力可是補品不能輕易辦到的啊!
4、畫畫能將心智訓練、思維訓練與藝術科學巧妙地結合
通過對實物的觀察、記憶、分析、概括、聯想、虛構等找出其主要特徵,運用線條、色彩等手段進行描繪及創作。是將心智訓練、思維訓練與藝術科學巧妙地結合,從而優化觀察、提升思考、促進學習、激發右腦潛能,促進雙腦平衡發展的啟智藝術。
5、突破小孩的思維定式,增強空間感
通過色彩塗鴉、創意美術、形體結合、結構素描、平面浮雕製作、DIY手工等練習,能提高手肌肉與眼腦相協調的能力,達到益智健腦的目的.孩子們在進行360度全方位觀察的同時,提升了多角度的觀察能力,突破了思維定式,增強空間感以及想像能力。
6、培養孩子細緻的觀察能力
當您的孩子樂滋滋地指著自己畫中的「小古怪」說這是超級~,那是無敵~時,不要用滿帶不信任的眼神打擊他。雖然畫面有些混亂、形狀有些離譜,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因常見而不屑一顧的事物,是以怎樣的角色或姿態出現在他感知的世界裡呢?其實這就是孩子觀察能力的表現。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你知道嗎?體內的脂肪,八成以上都是由甜食與澱粉轉變來的

我們每天吃進去可以用來提供熱能的食物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與蛋白質組成,含量比例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65%:20%:15%」最適合,但經常發生比例不恰當(有些過量、有些太少)的情形。碳水化合物(醣類)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能,醣類經過消化後所產生的葡萄糖,是最直接提供身體生理作用所需熱能的來源。碳水化合物(醣類)是最常發生過量的食品種類,尤其是含糖飲料,攝入過量,無法消耗掉,就會轉化成「脂肪」囤積在體內,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
零食、與休閒食品,到處都是,漂亮誘人的包裝誘惑著大眾的食慾,任誰都想嘗一嘗。而內容物通常含有危害健康的陷阱,高油脂、高鹽(高鈉)、高糖、化學添加物…等,吃了對健康多少有些危害,但仍有輕重之區別,選購時,要記得「無糖」的食品與飲料基本上比「低脂」或「零脂肪」的食品與飲料危害健康較少,因為「零脂肪」的食品與飲料大多數都太甜。

甜的食物吸收容易,對健康的威脅大

吃起來會甜的食物,不是單醣,就是雙醣。雙醣是由兩個單醣縮掉一個水分子轉變而成,雙醣和單醣都帶有甜味。單醣可以從胃、或腸直接吸收而進入血液中,至於澱粉(多醣)和蔗糖(雙醣)都需要人或動物體內的酵素將其分解成單醣後才能吸收。
常見的雙糖為蔗糖、乳糖、麥芽糖。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組成,麥芽糖則是由兩分子的葡萄糖所組成。
值得注意的是,雙醣在口腔中與胃中就可以被分解為單醣,繼而直接被吸收,因此,吃進去帶有甜味的食物(如:糖果、餅乾、蛋糕、冰淇淋…),20-30分鐘後,血糖就急速上升,長期下來,發生糖尿病的機會就大為增加。相對的,澱粉(多醣)需要經過2-3小時的消化後才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單醣,所以血糖會慢慢上升。由此可知,甜的食物對健康不利,天然的穀類食物,是比較有益於健康的。

含糖飲料容易讓身材走樣

特別要提醒的,就是含糖飲料,這是一種必須隨時提防、讓身材變形的超級隱形殺手。含糖飲料為什麼可怕,它能讓人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一天喝下好幾杯,這些喝下去的熱能,直接轉變成「脂肪」,體重急速攀升,身材當然走樣。
一般市售的罐裝、瓶裝、鋁箔包含糖飲料,一般都是300-500毫升的包裝,熱量約為160-250卡。假設每天喝一包300毫升的含糖飲料(約160卡),一個月增加體重0.54公斤,一年下來就增加體重6.5公斤。

體內的脂肪,八成以上都是由甜食與澱粉轉變來的

脂肪吃不多,容易膩,但加在甜食中,就可以吃很多而不膩。冰淇淋、蛋糕、手工餅乾、酥油餅、炸薯條…等都是脂肪與醣類(單醣與多糖)含量豐富的食品,所以熱量特別高。
這類富含醣類的食品,有一個特性,就是不容易刺激大腦中的「飽食中心」,因此不會有「飽」的感覺,常會吃過量而造成熱量攝入過多,不能當天消耗的多餘熱量,就以脂肪的樣式儲存於體內,導致體重增加、血脂過高、三酸甘油酯過高、血糖過高…等,且會在肝臟形成脂肪肝,時日一長,可能變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
所以,你知道了,不要吃甜食!

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

《健康新知》頭暈、耳鳴、梅尼爾氏症?平衡自律神經 告別天旋地轉

《健康新知》頭暈、耳鳴、梅尼爾氏症?平衡自律神經 告別天旋地轉

你也這樣嗎?
年齡:38
性別:女
症狀:暈眩
  我覺得暈眩就好像喝醉酒,整個空間感錯置,上下左右都混亂的。特別發生在躺下與起床的時候,或者是在頭部有比較大動作的時候,例如往後轉的時候格外明顯,平常則是一點點宿醉或全身麻藥未退的感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肩頸非常痠痛僵硬,非常非常……,頭也很脹,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對生活的影響還蠻大的,雖然看起來似乎都是小事情,可是累積起來的確是麻煩。例如洗頭不能洗,蹲下、起來的動作也不能做,早上起床、晚上睡覺要躺下的時候,動作一定要很慢,但即便很慢也會暈,慢只是讓自己比較有心理準備,迎接暈眩的出現。
印象深刻是有一次發生在搭捷運時,只是想轉頭看一下後面的人,以為後面朋友在叫我,結果頭轉回來的瞬間就暈了。人在暈的時候下意識會閉眼睛,然後抓東西扶。那時候如果是在人群中、行進間而非靜止的,即使只有幾秒鐘,我想也是很危險的。
第一次發作是去年,雖然有看醫生也有乖乖吃藥,耳鼻喉科醫生開了止暈藥、循環藥物、B群,但還是花了兩周才好。第一次不知道怎麼一回事,感覺特別害怕,還以為自己是高血壓要中風了。兩個多月之後又復發一次,那次就沒那麼惶恐了(雖然也是害怕),但至少比較熟悉了,能夠掌握暈的進程,知道甚麼時候要進入最暈階段。
後來就是常常會恐懼,擔心不知道甚麼時候會再發生。暈的時候會甚麼事情都不想做,因為感覺特別倦怠、想睡,整個人是沒甚麼活力的,非常希望知道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暈眩,該怎樣治療以及如何預防,不想再一直活在這種恐懼與不確定中……

醫生怎麼說?
暈眩、耳鳴、心悸、失眠與腸躁,可說是自律神經失調的五大常見症狀,因此在門診中一向不乏為暈眩所苦的朋友前來求助。不過,雖然形容起來都是四個字「天旋地轉」,但形成的原因與箇中滋味,卻是因人而異,有無數種不同的可能性,加上患者自己在描述個人感受時,主觀的用語差異,種種因素都可能導致暈眩成因的確診不易。臨床上患者來到診間常提及的擔心不外乎:

「這會不會是高血壓或是中風的前兆?」
「是不是我腦子長壞東西了,所以才這麼暈?」
「之前有醫生說是『梅尼爾氏症』,這治得好嗎?」

其中又以梅尼爾氏症為最大宗,特別是有不少患者經過腦科、神經科、耳鼻喉科等各科各項的精密檢查,找不出明確的器官病變之後,便時常被冠予此病名。定義上的梅尼爾氏症須符合以下幾個特點:
l   首次發作程度最為嚴重
l   反覆發作且通常不需任何誘因
l   發作時常是間歇性的,不會持續數天,中間也有完全不暈的時候
l   聽力好壞起伏不定,有時會有強烈耳鳴,或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
l   發作時期異常怕吵,對於公共空間的喧鬧聲響會特別敏感

然而,即便有如此明確的條件描述,但由於可能造成暈眩的病症範圍實在過於廣泛(參考下表),症狀相似的重疊度亦頗高,診斷時只要不慎忽略一點細微小處,就有可能導致判斷失準。
170306.jpg
撇除頭部疾病所造成的中樞性眩暈不談,光是末梢性眩暈,常見的至少就有七種之多。以臨床經驗來看,特別容易與梅尼爾氏症產生混淆的,當屬突發性耳聾與良性陣發性暈眩症。

突發性耳聾是非常典型的內耳疾病,罹患此症100%只有耳鼻喉科的醫生能幫得上忙,它與梅尼爾氏症最大的差別是發作僅有一次,以及眩暈消失後,聽力不會很快地恢復如常。而良性陣發性暈眩症與梅尼爾氏症的差異則更小了,都是會反覆發作、暈眩時間短暫、間歇性發作期間也有完全正常不暈的時候、對聽力不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害…,這麼多的共同點讓良性陣發性暈眩症時常被誤判為梅尼爾氏症,不過"大同小異"用來形容這兩種眩暈是最適合的了,雖然暈的時間都很短暫,不過比起梅尼爾氏症的數小時,良性陣發性暈眩症往往只有數秒鐘至一分鐘以內,可算是短得多了;再者此二症最大的差別就是良性陣發性暈眩症會因姿勢變化而誘發,患者常自主描述在轉頭、起床、躺下或者低頭洗臉、洗髮時發作,梅尼爾氏症的暈眩則是說來就來,毫無徵兆也讓人無法事先預防。


綜觀上述三種看似極為相近的暈眩症,形成原因與治療方式卻有根本上的差別,表面上來看,都是因為內耳異常才使得平衡感喪失、產生眩暈,但突發性耳聾常是其他疾病的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德國麻疹、腮腺炎、帶狀泡疹、流感、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良性陣發性眩暈症則是由於外力、外傷、中耳炎或老化等原因引起耳石脫落所致;那麼梅尼爾氏症呢?

目前所知的病因為內耳的內淋巴水腫,但至於什麼原因形成水腫,至今無論是腦科或者耳鼻喉科,均尚未有具體明確的檢查方式,反倒是在自律神經失調症的臨床統計上,發現此症狀與自律神經可能有密切關聯。近半數以上失調症患者合併有偶發性的暈眩,也曾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姑且不論是否為過度診斷,但至少可初步推論與交感神經異常亢奮敏感,導致血管收縮、循環異常應有所相關,患者在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期間,只要失調的相關症狀獲得妥善控制之同時,眩暈的情況多半也有顯著改善,甚至可完全消失。深受莫名暈眩所苦,被診斷宣布為「梅尼爾氏症」,多方嘗試各種治療處方均未見起色者,或許不妨從自律神經失調方面著手,透過適當的藥物調整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平衡自律神經系統,天旋地轉的感覺可能就此遠離,還你一個神清氣爽,不再耳塞、耳脹、頭鈍、頭暈的腦袋。


http://drguo.pixnet.net/blog/post/457758962-%E3%80%8A%E5%81%A5%E5%BA%B7%E6%96%B0%E7%9F%A5%E3%80%8B%E9%A0%AD%E6%9A%88%E3%80%81%E8%80%B3%E9%B3%B4%E3%80%81%E6%A2%85%E5%B0%BC%E7%88%BE%E6%B0%8F%E7%97%87%EF%BC%9F%E5%B9%B3%E8%A1%A1